垃圾可發電,爐渣變成免燒磚,蒸汽也能“再就業”……
芷江:點“廢”成金催生連鎖效應
華聲在線通訊員 黃建建 楊文婷
6月16日凌晨4時,位于芷江侗族自治縣水寬鄉慶灣村的懷化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,第一輛“午夜快遞”——來自鶴城區的一輛滿載生活垃圾的運輸車準時抵達。
很快,來自中方、麻陽、新晃等7個縣(市、區)的垃圾運輸車陸續到來。當天運輸來的垃圾近1000噸。
令人頭疼的垃圾只要到了這里,一場減量化、無害化、資源化處置的“變廢為寶”之旅就拉開了序幕。
垃圾“吃”進去,電能“吐”出來
填埋,作為曾經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,因占地面積大、降解時間長和投入成本高等,弊端日漸顯現。去年6月,懷化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投產后,取代了垃圾填埋,實現節約占用土地90%以上。
走進懷化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,花園式廠區內綠樹環繞、路面干凈,空氣中也無難聞的異味,與人們對垃圾處理廠臟、亂、臭的印象大相徑庭。
這與這座工廠神奇的“消化系統”有關。在廠區中控室,工作人員正緊盯實時監控屏,像交響樂的指揮一樣調度著整個“消化系統”,確保從垃圾倉、投料口、焚燒爐到出渣口等環節有條不紊運作。
發電廠負責人郭建強介紹,垃圾運輸車輛進入廠區后,先通過地磅稱重計量,然后將垃圾卸入垃圾池內進行儲存。垃圾池采用全密閉負壓設計,就像一臺超大功率的“抽油煙機”,把垃圾和異味全部吸走處理。通過這個巧妙設計,即使每天處理上千噸垃圾,廠區空氣也能保持清新。
儲存的垃圾還不能馬上燒掉,得先將其“餓”上5至7天,讓它們脫水發酵。分離出來的污水也不會浪費,經過處理可全部利用到生產系統。隨后,“餓瘦”的垃圾被送進850攝氏度的“大胃王”焚燒爐,高溫產生的煙氣會變身“能量飲料”,推動汽輪機發電。
“一噸生活垃圾可發電400多度,相當于一個普通家庭半個月的用電量。”郭建強說,按照項目額定日均焚燒垃圾1200噸,該電廠年發電量可達1.8億千瓦時。
郭建強介紹,目前,該發電廠的收入主要由三部分構成。一是垃圾焚燒發電可被國家電網全額收購,占公司收入75%;二是與地方政府簽訂垃圾處置費協議,按照每噸66.9元的價格獲得處置補貼;三是與下游產業合作,將爐渣、金屬等“邊角料”變廢為寶,創造額外收益。
爐渣可以再利用,蒸汽也將“再就業”
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后,會產生20%左右的爐渣和3%左右的飛灰。以往,爐渣和飛灰都需填埋處理。懷化垃圾焚燒發電廠投產后,一家爐渣資源化綜合利用公司去年也在發電廠幾百米外開建,并于今年2月投產。這意味著發電剩下的爐渣不僅不用填埋,而且成為一大可利用的資源。
爐渣綜合利用項目車間里,黑色爐渣與分揀好的砂料有序堆存,這些爐渣通過磁選、篩選、水洗、破碎、分揀等工藝處理,將其中的金屬篩選出來回收利用,剩下的砂料可以加工成水泥免燒磚、水泥管、鋪路基材等,全部被資源化利用。
“環保磚的硬度不僅是普通紅磚的1.5倍,更重要的是每處理1噸爐渣能節省0.3立方米填埋空間。項目全面投產后,預計每年可以處理20萬噸爐渣,生產水泥磚7400萬塊。”爐渣綜合利用項目負責人龍少海介紹。
因為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建成投產,一系列神奇的連鎖反應正在形成。隨著懷芷快速干線鶴城至慶灣段通車,原先3小時的車程縮短到30分鐘,交通優勢與產業優勢疊加,一個以垃圾資源化利用為核心的新材料產業園正在水寬鄉快速崛起。
“我們有三大‘明星產業’。”水寬鄉黨委書記梅宇如數家珍,垃圾發電是“主食”,固廢再生是“配菜”,建材生產是“甜點”,這個循環經濟閉環構成的“環保餐廳”每年能帶來2000多萬元的稅收,還解決了200多個就業崗位。
更令人驚喜的是,一家大型洗滌企業即將與芷江簽約。屆時,該企業將與垃圾焚燒發電廠組成新的點“廢”成金的產業鏈條,共同開發蒸汽余熱。原本要被浪費的熱能源將再次“就業”,為當地經濟注入新活力。
責編:劉暢暢
一審:印奕帆
二審:蔣俊
三審:譚登
來源:華聲在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