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門縣維新鎮毛家坪村木梯架起“安心橋”
石門縣蒙泉鎮兩河口村干群一起清理落石
石門縣三圣鄉干部現場巡查橋梁河道
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李杰 卓萌 黃瓊 通訊員 唐鵬程
6月18日至20日,石門縣普降暴雨。18日16時30分,石門縣啟動防汛Ⅳ應急響應,20時提升至Ⅲ級響應,19日0時20分提升響應至Ⅱ級。截至20日12時,全縣26座水庫出現溢洪,緊急轉移安置9572人,無傷亡情況。
多個鄉村發布地質災害、水庫潰壩預警后,石門縣黨政干部下沉一線,按照“應轉盡轉、應避盡避”的要求,爭分奪秒開展危險區域群眾轉移安置、幫助受災群眾復工復產,在防災減災一線,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“紅色防線”。
風雨中轉移失明老人
“要不是你們,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……”6月20日中午,在石門縣白云鎮竹巷口村村部,79歲的盲人鄭關英拉著志愿者的手,連連表示感謝。
連日大雨,竹巷口村的一口山塘預警,在村干部的指揮下,周邊多戶群眾紛紛轉移到村部。
“我趕到鄭奶奶家時,她正站在屋檐下,聽著村部廣播的轉移通知,不知所措。”白云鎮民政所所長陳曉麗告訴記者,鄭關英雙目失明,兒女早上出門上班,她一個人在家。上午11時許,聽到村部廣播的轉移通知,鄭關英拄著拐杖從屋內走到屋場,風雨交加,又只能退回屋檐下,焦急地等待救援。
鄭關英的家距離村部約400米,中途須經過一座石橋。“3天大雨,河里水位暴漲,水流十分湍急,老人如果獨自出門,一旦落水,后果不敢想象。”陳曉麗背起鄭關英,志愿者幫助撐傘,最終把她安全接到村部。
在村部,村衛生室醫護人員為鄭關英測量體溫、血壓、心率,進行心肺聽診等。確認老人生命體征總體平穩后,志愿者又為老人端上熱茶和泡好的方便面。
木梯架起“安心橋”
6月19日凌晨5時許,石門縣維新鎮毛家坪村一位獨居老人房屋受到地質災害威脅。鎮村干部聞訊,立即趕往老人家中。
從村部到老人家,需跋涉約1小時。雨水沖刷下,一段必經之路已面目全非,只剩幾塊孤懸于斜坡的大石。湍急的洪流裹挾著泥沙,猛烈拍打著巖石,嘩嘩作響。維新鎮黨委副書記楊勇、毛家坪村村干部伍千錦,連同老人的侄子,涉過齊膝深的洪水,抵達老人家中。
說明險情后,老人同意撤離。然而,返程路上那段被沖垮的險路,成了大伙兒心頭沉甸甸的憂慮:老人年邁,腿腳不比年輕人,如何安全通過?涉水?太過危險!背行?同樣不穩妥!
“老人家,您家里有梯子嗎?”急中生智,楊勇問道。找到木梯后,一行人將其抬回斷路邊。蹚過湍急的水流,他們將木梯穩穩地橫架在兩塊巨石之間——楊勇緊緊按住梯頭,老人的侄子牢牢穩住梯尾,伍千錦則站在下方稍低的巖石上,一手扶穩梯身中部,一手隨時準備護住老人。
老人俯下身子,手腳并用,在眾人屏息的守護下,一步步、穩穩當當地挪過了這座臨時搭建的“橋”,前往侄子家中安全避險。
受災小店重新“開張”
“給,你要的鹽……” 6月20日上午,石門縣白云鎮鶴山村志新商店,老板卓志新從倉庫角落一個麻袋里摸出3包鹽。他擦了擦包裝袋上的泥漿,裝進塑料袋,遞到顧客手中。
就在兩天前的晚上,極端暴雨突襲白云鎮,鶴山村成為全鎮乃至全縣的重災區之一。山洪咆哮著涌入,淹沒了卓志新的店鋪和庫房,水深超過1米。柜臺里擺放的牙膏、洗潔精,庫房里堆碼的飲料、酒,都泡了泥水。
“搬到這里十幾年了,從沒見過這么大的水!”卓志新滿是懊惱——洪水來得急,他沒能提前把貨物轉移到安全地帶,初步估計損失達四五萬元。
但懊悔很快被堅韌取代。洪水稍退,卓志新就挽起褲腿,踩著厚厚的淤泥,開始打理貨物。“多虧了鎮村干部。他們昨天忙活一天,幫我們清走了爛泥和垃圾,還把沒被泡壞的貨,幫我扛到了高處架子上。”他指著清理過的地面說。
墻壁上的水痕依然觸目驚心,小店卻頑強地重燃“煙火氣”。卓志新拿起抹布,用力擦拭著貨品包裝。“生意要繼續做下去,日子要往前看!”他語氣堅定地說,“今天賣了礦泉水,賣了鹽——我的小店,今天算重新‘開張’了!”
責編:劉暢暢
一審:印奕帆
二審:蔣俊
三審:譚登
來源:華聲在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