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聲在線7月13日訊(記者 萬姍姍)7月13日,湖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(湖南雨花非遺館)迎來一群遠道而來的客人——新疆吐魯番市實驗中學80余名師生跨越3000公里,以“紅石榴·湘吐情”紅色文化研學為主題,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的民族團結教育實踐課。
步入體驗館大廳,三倍比例復制的溪州銅柱巍然矗立,吐魯番學子駐足聆聽講解員講述“鎮館之寶”的故事。這尊銅柱鑄于五代十國時期,楚王馬希范平定彭士愁反叛后,將雙方盟誓鐫刻其上。千余年來,銅柱見證著湘西各民族交融共生,其獨特形制與銘文更成為研究古代民族關系的重要實證。
隨后,學生們圍聚到泥書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上四老師的展區。劉老師手持黃土,指尖靈動翻飛,在竹板上逐漸化作蒼勁字跡。同學們滿是驚嘆與好奇,有的湊近細細端詳,有的輕聲交流討論,沉浸在這項奇妙的湖南非遺技藝帶來的震撼之中。
另一邊,在充滿文化氣息的展廳里,女書傳人一襲素衣,面帶微笑,耐心地向圍聚在身旁的學生們傳授著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密碼——女書,一筆一畫間盡顯神秘與優雅。
湖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(湖南雨花非遺館)因地制宜,將湖湘大地上發生的各民族“三交”歷史、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輝煌成就等,有機融入多個展示場景,向前來參觀的人們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。
目前,湖南雨花非遺館正以"非遺+"模式創新教育場景,未來將持續開發研學課程,讓各族青少年在指尖溫度中厚植家國情懷。學生們通過近距離接觸和體驗非遺技藝,不僅能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,更在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中,深刻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與力量。
責編:周培
一審:萬姍姍
二審:蔣俊
三審:譚登
來源:華聲在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