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“看天吃飯”到“電力當家”,電力供應精準匹配農時需求——
萬畝良田“雙搶”提速
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王晗 通訊員 付薈瑩 鄧倩
盛夏時節,長沙縣青山鋪鎮的萬畝良田里,一場與農時賽跑的“雙搶”戰役正酣。
7月14日,記者走進青山鋪鎮,只見金黃稻浪間,聯合收割機往來穿梭,脫粒后的稻谷直送全自動烘干車間;相鄰田塊上,高速插秧機劃出整齊線條,每分鐘數行精準作業,新一季秧苗織就青綠畫卷。
從收割到烘干,從灌溉到育秧,電力保障如影隨形。從青山鋪鎮7月7日啟動搶收搶種以來,國網長沙縣供電公司“電雷鋒”共產黨員服務隊全程護航,僅一周時間便進度過半,讓這場搶收搶種跑出了科技農耕的新速度。
“過去田埂上立著電桿,收割機轉不開身,全靠人工割稻、打谷,一家老小在太陽底下曬得脫層皮。”種糧大戶王穩根望著田間忙碌的機械,想起了從前的光景。
而今,國網長沙縣供電公司提前遷移的30余根電桿、新架設的5.6公里線路,為大型農機騰出了施展空間。王穩根承包的稻田里,3臺大型收割機高效運轉,僅用3天就收完了近千畝早稻,這在從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。
從“看天吃飯”到“電力當家”,烘干環節的蛻變最具說服力。在明暢合作社。11臺全自動烘干機24小時滿負荷運轉,單次可處理220噸濕谷。“以往濕谷露天堆放,20多天才能入倉;現在電力足,一天就能烘干收倉。”王穩根算起效益賬,臉上難掩笑意。
“我們提前改造線路、校準三相平衡,就是為了讓農機‘連軸轉’不停歇。”一旁,“電雷鋒”服務隊隊員朱建雷邊正用紅外測溫儀巡檢設備邊說,“借助‘數字沙盤’,供電公司可以實時監測‘雙搶’核心區域負荷變化,讓服務更加精準地對接農時需求。”
搶收搶種爭分奪秒,電力護航細處著眼。7月以來,強對流天氣頻發,“電雷鋒”服務隊總在雨后第一時間趕到育秧棚,檢查智能噴灌系統接口、纏繞防潮膠帶,確保涉電設備安然無恙;網格經理們則穿梭在灌溉機臺間,全縣370余處高標準農田的抽水設備早已完成“體檢”,換上耐高溫高負荷配件,讓灌溉用水“隨需隨供”。
國網長沙縣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,當前“雙搶”已進入沖刺階段,“電雷鋒”將秉持“電網隨產業而動”的理念,持續推進“黨建引領·村網共建”模式,主動靠前服務,讓電供應力精準匹配農時需求,為萬畝良田的豐收之路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。
責編:劉暢暢
一審:印奕帆
二審:蔣俊
三審:譚登
來源:華聲在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