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那些大物業公司,居然紛紛開始主動撤場了,這背后到底藏著啥門道?今天咱們就好好聊聊物業行業這波“大撤退”。
龍湖、中海這些大品牌的物業公司,最近都加入了“撤場大軍”。就拿重慶那家物業公司來說,直接發公告說8月底要退出小區,原因特實在—業主長期欠物業費,實在撐不下去了。鄂州有個小區更夸張,入住率太低,欠的物業費快60萬元了,中海物業墊錢墊到扛不住,只能走人。
不光是外地,咱們長沙也出現了這情況。有位融創會展上東區的業主就愁壞了,說物業通知要撤場,因為小區還沒竣備,物業費沒收上來,運營不下去了。還好相關部門已經介入,正在找新的物業公司接手,也算給業主吃了顆定心丸。
那為啥好好的物業說撤就撤?說白了,就是不賺錢了。有數據顯示,今年好多城市的物業費都在降,二線三線城市尤其明顯,降幅能到10%到40%。收費降了,但人工、水電這些成本沒降,甚至還在漲,物業公司可不就扛不住了?還有些小區,物業和業主鬧得不可開交,要么是物業費標準談不攏,要么是開發商留下的爛攤子沒人管,物業只能選擇走人。
不過話說回來,行業有困境,也有新嘗試。萬科物業搞了個“彈性定價”,服務清單列得明明白白,業主像點菜一樣選服務,錢花得明白。咱們長沙湘熙水郡小區也有招,讓業主當監督員,物業和業主多溝通,物業費收繳率能到95%以上。
其實,物業和業主本來就是一家人。物業公司得好好服務,多想想怎么降本增效,比如用用智能化設備,再拓展點社區養老、家政這些增值服務。業主也得理解物業的難處,按時交物業費,有問題好好溝通。政府部門再把監管框架搭好,讓物業費、服務標準都明明白白。
關于這波物業公司的“退場潮”,你怎么看?歡迎評論區留言和我們一起聊一聊。
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卜嵐 視頻 袁紅霞 高煜棋
責編:洪曉懿
一審:洪曉懿
二審:蔣俊
三審:譚登
來源:華聲在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