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陳新
盛夏的長沙開福區,熱浪翻騰。撈刀河街道黨建辦主任彭佳夢步履匆匆趕往高嶺社區,汗濕鬢角。這位2023年選調生,正面臨駐村后的硬仗:如何拆除群眾因歷史積弊筑起的“質疑高墻”?
在開福區,像彭佳夢這樣走出機關、沉入一線的年輕干部不在少數。近年來,該區將年輕干部培養作為一項戰略性工程,引導年輕干部在基層的“矛盾窩”里“墩苗”壯骨,在發展的“攻堅場”上“拔節”成長,于急難險重的“風雨”中“抽穗”成熟。一批批生力軍,正活躍在區域發展的最前沿。
矛盾窩里“墩苗”
“征地拆遷、信訪維穩、防汛抗旱……城鄉接合部的每項工作都是能力的試金石。”彭佳夢坦言。初到高嶺社區時,群眾對社區干部的質疑形成了“越解釋越不信”的惡性循環。
破局從一場場“敲門行動”開始。彭佳夢與同事“逢門必敲”,梳理出十余條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清單。轉機發生在星光下的“屋場夜話”。居民、黨員骨干圍坐暢談社區發展、“兩安”用地盤活。“家門口改造后就是景點”“集體經濟增收錢袋鼓”……推心置腹的交流融化了堅冰。社區隨后召開審計報告說明會直面疑問,組織答復會用翔實數據和規范程序化解質疑。
這正是開福區委“墩苗計劃”的生動實踐。開福區委制定專項培養方案,安排年輕干部到矛盾多、任務重的涉農街道歷練,協助基層完善網格化管理、創新治理服務模式,參與矛盾協調。成效在顯現,街域12345投訴工單數量顯著下降,年輕干部獨立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明顯增強。
攻堅場上“拔節”
開福區東風路街道黨政辦主任吳慧媛,在開福科創谷產業發展戰場上打響了一場攻堅突圍戰。
作為長沙開福科創谷產業落地的重要載體,興湘·國科科創園建設基本完成,企業入駐率約70%,即將正式運營。如何讓街道服務精準匹配園區需求?吳慧媛敏銳捕捉到湖南汽車城獨特的空間價值。
然而,難題接踵而至:物業方抗拒改造、清租成本高、租戶業態復雜。吳慧媛積極對接企業考察,詳述改造優勢;形成專題報告,爭取上級興湘集團支持。清租環節,她與街道、園區聯合專班成員逐戶走訪,耐心傾聽訴求,協助找新場地,為科創升級騰挪空間。如今園區已簽約40家科創企業。
吳慧媛是開福干部“拔節”成長的縮影。開福區委近年選派300余名干部沖鋒在產業攻堅、征拆、巡察一線。“建功計劃”中,180名中青年干部有31人主動“揭榜掛帥”,加入重難點專班,在福鑫美苑分房、茶江高速征拆等任務中挑大梁。近三年,在“急難險重”一線,全區累計提拔優秀年輕干部41人次。
風雨之中“抽穗”
“現在罵我,總比出事后悔強!”開福區住建局辦公室主任何翀在2022年自建房安全整治中擲地有聲。面對一棟存在重大隱患的五層違建危房和戶主的強烈抵觸,他頂住壓力,依法協調完成拆除,最終贏得群眾理解。他舉一反三,推動建立“網格化巡查+智慧化預警”長效機制。
在2024年“保交樓”攻堅中,何翀創新“四方會談”機制,有效化解糾紛,與相關部門推動1.7萬多套房屋交付,獲評首屆“開福之星”。他是開福區年輕干部在急難險重一線“抽穗”成熟的典型代表。在2024年評選的29位“開福之星”中,已有4人走上領導崗位,鮮明體現了區委“壓擔子”與“給位子”相結合的用人導向。
據介紹,開福區委同步搭建專題座談、實踐調研、風采展示等平臺,并出臺容錯糾錯機制,明確10類免責情形,為敢于擔當的干部撐腰鼓勁,持續激發干事創業活力。
責編:劉暢暢
一審:印奕帆
二審:蔣俊
三審:譚登
來源:華聲在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