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聲在線全媒體見習記者 沈可心 通訊員 丁曉樂 張煜雯
炎炎夏日,冷氣充足的電影院成為親子家庭的熱門去處。記者走訪發現,這個假期的影院里,觀影模式正悄然改變:家長們帶孩子走進放映廳,不再只為一時娛樂,而是將銀幕變成“第二課堂”,讓電影院成為“移動課堂”。一批兼具娛樂性與教育意義的影片由此成為親子觀影首選,孩子們在光影故事里悄然汲取知識、收獲成長——一股“學習型觀影”新風尚正在興起。
好片扎堆
銀幕變身“第二講臺”
據統計,截至8月9日,今年暑期檔影片總票房已突破80億元,市場熱度持續走高。其中,不少強教育屬性的影片在銀幕上講述歷史、文學與科學的故事:歷史片《南京照相館》通過照相館里守護底片的平民英雄,道出了史料實證的珍貴價值;動畫喜劇《浪浪山小妖怪》以草根小妖的逆襲之路拆解《西游記》里的團隊精神;動作片《捕風追影》展現著傳統刑偵技藝與現代科技的精彩碰撞;新上映的戰爭巨制《東極島》,則憑著漁民營救英軍戰俘的真實事件,成了鮮活的愛國主義教育教材。
在長沙華創廣場萬達影院,親子觀影場景隨處可見。四年級學生家長王女士上周剛帶孩子看完《南京照相館》,眼下正等著《東極島》開場。她感慨道:“本擔心影片畫面不適合孩子,沒想到他看得特別投入。這些歷史值得被永遠記住,借這個機會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懷,再好不過。”
選擇《浪浪山小妖怪》的付女士一家則有別樣收獲:“現在國漫電影制作越來越精良,孩子們接受起來很輕松,看得也開心。”付女士告訴記者,這次觀影是家里大兒子受同學推薦主動提出的,“電影里的小妖怪角色格外可愛,孩子之前刷短視頻時就總模仿他們的對話。我覺得這也是一種獨特的學習方式,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表達情感,如何理解角色。”
影院工作人員介紹,今年暑期親子觀影比例較去年顯著增長,尤其《南京照相館》這類富有教育意義影片的上座率顯著提高。可見,銀幕正逐漸變成孩子們認識世界的“窗口”,成為育人的第二課堂。
家長實踐
從“看熱鬧”到“學門道”
“選片就跟備課一樣,得花心思。”長沙雨花區家長周雯總結出“觀影前預習—觀影中思考—觀影后實踐”的模式:看《浪浪山小妖怪》前先陪孩子精讀《西游記》原著;《南京照相館》觀影前帶初中女兒閱讀有關資料,觀影結束后幫她補充歷史;看完《長安的荔枝》后買回原著作為暑期課外讀物。“有時是孩子主動要求了解更多,家長只需多引導,思考能力的培養就藏在這些日常里。”
這種“娛樂+學習”的觀影方式,正悄悄重塑家庭教育的形態。家長們發現,比起課本上的枯燥文字,電影里的鮮活情節更能點燃孩子的求知欲。
身為教育工作者的陳磊對此深有感觸。這個假期,他每周都會帶兒子看一部有教育意義的電影,看完后就圍繞影片內容展開討論。“孩子喜歡看動畫電影,前年看完《長安三萬里》,我帶著他學習了不少唐詩,他一點也不反感,每首詩都念得有模有樣。后來還送他去學播音主持,把興趣變成一技之長。”
隨著“學習型觀影”漸成風尚,電影院的功能也在拓展——不再只是娛樂空間,更成了連接課堂與生活的橋梁。今年暑期,長沙推出不少“觀影+研學”活動:長沙市兒童福利院組織院內兒童及職工子弟集體觀影,瀟湘國際影城則開辦“兒童電影人”暑期體驗營……這些活動讓銀幕故事在現實中延續。
過去,暑期孩子們的學習主戰場是作業和題海;如今,家長更傾向探索靈活多元的路徑。當銀幕故事照進現實,觀影體驗轉化為學習動力,教育邊界正一點點拓寬。正如陳磊所說:“好的學習,不只發生在教室里。”
責編:劉暢暢
一審:劉暢暢
二審:印奕帆
三審:譚登
來源:華聲在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