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馬如蘭
湘桂黔交界處的通道侗鄉,臥龍山蒼松如蓋,77座烈士墓碑肅然排列。
8月4日清晨5時許,年逾七旬的石進華如往常一樣,來到通道縣烈士陵園,為長眠于此的英烈擦拭墓碑、打掃墓地。從青絲到白發,他已在此默默護陵44載春秋。
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8周年之際,中央宣傳部、全國雙擁辦、退役軍人事務部、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聯合發布“最美擁軍人物”,石進華光榮入選。
(石進華在通道縣烈士陵園擦拭英烈墓碑 李慶利 攝)
“烈士不能無名!”
“當時心像被針扎了一樣。”1982年,28歲的石進華途經臥龍山腳,眼前景象令他心碎——烈士墓群深陷荒草,墓碑東倒西歪,碑文模糊難辨。
“我要守他們一輩子!”這聲誓言從此扎根心底,石進華開始與妻子吳鳳宜扛起掃帚鋤頭,清理雜草、擦拭碑文,修復墓碑、重建名錄。
陵園初建時,還是一座座土墳,木質墓碑在風雨中腐朽。
“烈士不能無名!”石進華心急如焚。他與吳鳳宜翻山越嶺,奔走軍地部門,在泛黃的檔案中搜尋蛛絲馬跡。為確認一位廣西籍烈士身份,他連寫十幾封信,最終聯系到烈士的妹妹。當白發老人跪在墓前慟哭時,石進華躲在松樹后悄悄拭淚。
夫妻二人逐字謄抄、查閱檔案,耗時3年,73位烈士的姓名生平得以重現。然而,至今仍有4座無名墓碑,成為石進華難以釋懷的遺憾。
44年間,石進華4次參與陵園整修。從木質碑到青石墓,他見證荒蕪終成莊嚴。
2021年陵園修繕后,百余名烈士親屬長跪致謝,石進華卻躲回了家:“該謝的是烈士,沒有他們,哪有今日安寧?”
石進華把烈士陵園化作沒有圍墻的“紅色課堂”,為中小學生、退役軍人講述“通道轉兵”等紅色故事,累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2萬人次。從小跟著他掃墓的孫女吳雪,如今已是陵園里最年輕的雙語講解員。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,他組織“紅色記憶”宣講團深入社區、學校,教導青少年:“和平年代,守護歷史就是守護未來。”
讓石榴花開遍紅色熱土
通道烈士陵園內安眠著漢、侗、苗等民族的77位英魂。作為侗鄉兒女,石進華深知:“英烈們為各族同胞犧牲,我們就是他們的親人。”每年侗族“大戊梁歌會”,石進華身著侗裝,邀請侗、苗、瑤、漢各族群眾共同祭掃。
當侗族琵琶歌《解放軍來到侗鄉坡》在陵園響起,湘桂黔“三省坡”的民族團結之花在紅色沃土上灼灼綻放。
2020年清明,貴州的苗族烈士家屬楊老伯因年邁體弱難以上山。石進華蹲下身子,背起老人一步步登上臺階。祭掃完畢,老人緊握他的手:“石兄弟,你就是我親弟弟啊!”
石進華的事跡被寫入通道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報告,成為“黨建引領、文化聚力”的典范。2021年,通道縣獲評“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”,石進華的堅守被譽為“石榴籽精神”的生動詮釋。
近年來,石進華榮獲“中國好人”“湖南省道德模范”等稱號。然而對他而言,最珍貴的還是手機里存著的100多個烈士親屬電話,每個人他都能叫出名字。
“你守護山河,我守護你。”石進華對英烈的莊嚴承諾,更是對紅色基因的永恒守望與對山河無恙的莊嚴回答。
責編:劉暢暢
一審:劉暢暢
二審:印奕帆
三審:譚登
來源:華聲在線